出口贸易风险增加,报损案件呈现新特点
时间:2016-07-26 16:02:00来源:未知 点击:0
近日,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义乌服务部(以下简称中国信保义乌服务部)了解到,2016年上半年共接到报损案件40宗,报损金额超过3600万元。其中,巴西、俄罗斯、尼日利亚、土耳其等国出口风险高。从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的整体案件来看,今年上半年,除了案件数量同比增加、大额报损案件依然较多之外,从案件损因来看,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买方破产案件增多
今年以来,因买方破产导致的报损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且不少为起初以拖欠原因报损但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却发现买方破产的情况,破产案件主要集中在美国、荷兰、巴西及俄罗斯等国,其中不少为集团买方,涉及纺织品、暖气片、家具、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尤其是荷兰,破产导致的报损案件占比达三成左右,一些知名连锁销售企业的没落对企业出口收汇造成了较大影响。
中国信保义乌服务部建议,出口企业在前期签订合同时增设物权保留条款,即买卖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在货物交付后,卖方保留货物的所有权直到买方付款,这样即使面对买方破产,出口企业也可取回货物以弥补损失。此外,一旦收到买方破产通知书,应及时到买方所在国登记债权,参与清算环节的资产分配。同时,出口企业应书面告诉破产管理人相关债权金额,并提供相应的订单或合同等证明文件,并联系破产管理人协商货物处理。
二、外汇管制引发报损增加
今年上半年,因海外买方所在国外汇管制措施引起的报损案件有所增多,案件数量与金额一路走高。其中,尼日利亚、埃及、安哥拉等国为相关风险较为集中,且出险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短期内汇兑风险值得关注。
中国信保义乌服务部建议,出口企业特别关注这类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对石油等大宗商品出口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其外汇储备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为明显。一旦外汇储备大幅减少,往往会导致买方兑换美元紧张,相关国家也可能因此采取外汇管制措施,从而对买方付汇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已签合同的订单无法执行,买方不得不取消订单;有可能买方即使正常经营却由于管制而无法汇出货款,从而加大了收汇风险,并影响到后续交易。
三、买方诈骗案件频发
土耳其国案件中,频频出现买方蓄意诈骗的情况。多数案件表现为某个自然人冒用其他公司名义与出口企业签署合同,提货后便消失无踪。因此,在案件发生后与合同上的名义买方核实贸易情况时,相关买方往往否认贸易,诈骗真相浮出水面。意大利的风险情况在欧盟国家中历来居于较高水平,意大利买方商业信誉一般,蓄意诈骗的情况时有发生,同个自然人注册多家公司进行诈骗,或是诈骗集团控制部分有一定商业历史但近几年已衰退或濒临破产的大公司,以其名义进行“借壳诈骗”。
中国信保义乌服务部建议,出口企业保持必要的警惕性,仔细甄别合同买方真实性,核实买方公司联系人身份,尽量要求买方提供公司注册信息和授权书等正式文件,并利用资信调查加固风险防范之门。
上一篇:促外贸再出实招 出口退税迎差别待遇
下一篇:中国经济转型为世界经济带来新动力